安龙“饵块粑”

亮点黔西南 | 2014-05-13 | 
   
安龙“饵块粑”。
   “饵块粑”原产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在黔西南州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属布依族特色食品,尤安龙县最为有名。
 
    据考证,布依族起源于古代濮族(蜀国八族中的一族)的一支和百越(古代南方诸族的泛称)的一支。濮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系,因与楚人在江汉流域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向贵州、云南一带迁徙,在北盘江畔与百越民族融合形成“濮越”民族,即布依族。据当地布依族传闻,由于濮族人在战败后向贵州迁移过程中,不便生火做饭,百姓饥困不一,族人只好用围于腰间的长布带和头上的帕子(布依族人头上包裹的布带)缝成圆筒状,将煮熟的米饭装入布包,背于双肩,长途跋涉于迁徙的路途中,米饭在途中经过日日夜夜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并在行军休息和途中夜晚睡觉时的滚压,几经揉挤,变成饭粑。濮族人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烧煮,烧烤时小块的米粑烧得变糊起泡,极其象人的耳朵,当时被濮族人称之为“耳”粑。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濮族人就靠吃这种“耳”粑及野菜维持生存、充实体力、抵御疾病,从而渡过了难关,挽救了整个“濮越”民族。后来布依族人为了纪念“耳”粑在迁徙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视其为一种吉祥、神奇的食品,就用其来年夜祭神、岁朝奉供祖先,成为一种节日食品。
 
    后于1652年,明朝灭亡后,南明永历皇帝在逃亡过程中,经广西迁入我省安龙,永历仓皇奔逃到达安龙时,生下一场大病,全身发冷,无奈中进入当地一农户家休憩养病,巧逢农户家正在打“耳”粑祝寿,众人见状,提议用布包将刚打好的烫热“耳”粑包住当作枕头,为其取暖御寒,永历皇帝才得以救助。烫热的“耳”粑经永历皇帝当作睡枕后,逐渐冷却成类似于“枕头”状的外形,“耳”粑因此被布依族人作为皇室之物称为“枕头粑”,象征着健康、吉祥与安康。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随着汉字的引入,“耳”粑作为一种食品,食用时又需切成块状,名称上便被汉化称为“饵块粑”。打“饵块粑”过年已属于当地布依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活动,通过祖祖辈辈流传至今,每到大年除夕之前,当地的民族每家每户都要用本地方独特的优质“豌米”,将其煮熟后趁热用杵舂成米咨,冷却后可切片、切丝后将其以蒸、煮、煎、炒、炸等方式食用,成为当地民间过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当地民族认为“饵块粑”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是一种吉利、神奇的象征。每每在客人到来或浓重的节日,都会用自家亲手舂的“饵块粑”款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戚朋友,以示热情与祝福。
 
    由于“饵块粑”具有其独特口味和多种食用方法,除了过年过节食用之外,已成为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养育着勤劳善良的兴义人民,逐渐被人们日常生活所接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州许多仁人志士看重商机,将其作为商品不分季节的将“饵块粑”做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品种,推向了市场。并因其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风味和当地民族的人文主义色彩而被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接受,成为风靡一时的贵州特色旅游食品。“饵块粑”被推广后,由于外地人口音不一,又被称为“二块粑”“饵快粑”等,提升了饵块粑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推荐阅读
安龙县2025德卧“山地牧野”康养跑鸣枪开跑
亮点黔西南  2025-04-26
省级示范!兴仁经济开发区拟入选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国黔西南  2025-04-28
安龙县8万亩优质小麦开镰收割
亮点黔西南  2025-04-28
安龙县马鞭田村“农事趣味活动赛”赋能生态田园乡村
亮点黔西南  2025-04-29
贵州省安龙县人民法院执行悬赏公告
安龙县人民法院  2025-05-02
安龙县马鞭田村“露营+”激活乡村旅游新活力
亮点黔西南  2025-05-04
安龙县德卧镇毛杉树村对1000亩小麦进行机械化收割
亮点黔西南  2025-05-05
黔西南州组织开展2025年全州“五一、州庆”假期旅游客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5-04-28
关于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
廉洁黔西南  2025-04-29
富康亮1000亩大作!檀溪谷国际度假区战略规划发布会举
亮点黔西南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