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民族文化展现多彩贵州魅力

中国青年报 | 2016-09-04 | 

 本报北京9月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何春中)记者日前获悉,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汉语意谓“外婆的歌谣”——记者注)和侗族音乐剧《嘎老》将作为贵州省进京入选剧目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巡视员刘晖说:“瑰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的一件珍宝,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是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全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全省的36%,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省的55.5%。

《巫卡调恰》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通过巫卡(外婆)吟唱古歌这一主线,诠释了苗族人的创世观,反映了古代苗族人的农耕文化、苗族迁徙史以及苗族社会生活的各种习俗。

对于中国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来说,火塘代表家的味道。夜里听完外婆讲的故事,就围着火塘酣然入梦。外婆则是家的意象和守护者。苗族女儿出嫁时,外婆为之沐浴梳妆、穿戴盛装、牵系百褶裙衫。龙阿朵说:“巫卡(外婆)这个词是有温度的,苗寨的孩子们就在外婆温婉吟唱的神秘古歌中慢慢长大。”

另一部入选剧目《嘎老》是一部原创音乐剧,该剧围绕男女主人公的寻歌之旅展开,通过侗族大歌、琵琶歌等侗族音乐和现代音乐,诠释侗家人“没有什么比唱歌更重要”的精神追求,还原了侗家人与世无争的风俗人情。

“嘎老”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在侗家俚语里又是“老者”的意思。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贵州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融戏剧、音乐和歌舞为一体的音乐剧《嘎老》在贵阳上演。“《嘎老》将通俗唱法和民族原生态音乐进行结合,是东方侗族大歌与西方音乐剧之间的碰撞。”《嘎老》主创人员王德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参与《嘎老》演出的演员中,80%是来自贵州侗寨里的村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侗族真正是歌的民族!侗族村寨里99.9%的人都会唱歌。”王德文说,“他们有些人可能从未到过省城,也没见过现代的舞台,更没听说过什么是音乐剧,但通过《嘎老》,他们的歌声被外界所知并得到认可,有了荣誉感,这对于自觉传承最重要。”

推荐阅读
黔西南州消防救援支队举行亚高原潜水救援实训基地揭牌
亮点黔西南  2024-10-26
黔西南州“四个聚焦”推进东西部医疗协作
亮点黔西南  2024-10-27
喜报!黔西南州彩民中大奖:连中3辆汽车
黔西南福彩  2024-10-29
黔西南州武术运动员在传统体育国际交流大赛中展风采
黔西南日报  2024-10-28
省、州、市三级公安交警联动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召开20
黔西南公安交警 亮点黔西南  2024-10-27
我州“夏季行动”和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成效明显
黔西南日报      2024-10-27
黔西南州2024年面向优秀村(社区)干部专项招聘乡镇(街道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10-29
兴义市中医院举行开诊仪式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4-10-30
2024年黔西南州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圆满结束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4-10-29
黔西南州打造“三线” 破解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困境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