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何春中)记者日前获悉,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汉语意谓“外婆的歌谣”——记者注)和侗族音乐剧《嘎老》将作为贵州省进京入选剧目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巫卡调恰》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通过巫卡(外婆)吟唱古歌这一主线,诠释了苗族人的创世观,反映了古代苗族人的农耕文化、苗族迁徙史以及苗族社会生活的各种习俗。
对于中国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来说,火塘代表家的味道。夜里听完外婆讲的故事,就围着火塘酣然入梦。外婆则是家的意象和守护者。苗族女儿出嫁时,外婆为之沐浴梳妆、穿戴盛装、牵系百褶裙衫。龙阿朵说:“巫卡(外婆)这个词是有温度的,苗寨的孩子们就在外婆温婉吟唱的神秘古歌中慢慢长大。”
另一部入选剧目《嘎老》是一部原创音乐剧,该剧围绕男女主人公的寻歌之旅展开,通过侗族大歌、琵琶歌等侗族音乐和现代音乐,诠释侗家人“没有什么比唱歌更重要”的精神追求,还原了侗家人与世无争的风俗人情。
“嘎老”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在侗家俚语里又是“老者”的意思。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贵州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融戏剧、音乐和歌舞为一体的音乐剧《嘎老》在贵阳上演。“《嘎老》将通俗唱法和民族原生态音乐进行结合,是东方侗族大歌与西方音乐剧之间的碰撞。”《嘎老》主创人员王德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参与《嘎老》演出的演员中,80%是来自贵州侗寨里的村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侗族真正是歌的民族!侗族村寨里99.9%的人都会唱歌。”王德文说,“他们有些人可能从未到过省城,也没见过现代的舞台,更没听说过什么是音乐剧,但通过《嘎老》,他们的歌声被外界所知并得到认可,有了荣誉感,这对于自觉传承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