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年代,网络上教育理念泛滥,各种人现身说法,被焦虑裹挟下的家长越当越乱:孩子呱呱坠地要不要买套学区房,是准备以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方式培养,长大后出不出国……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家长在现实与期待中进退两难,纷纷感叹:这届家长太难当。
对此,专家认为,家长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利于、适于孩子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让家长头脑中的种种教育观念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让每个家庭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1 选择更加多元,培养成本越高越能保证孩子未来无虞?
今年9月,潘女士的儿子成为一名小学生,她从两年前就开始为孩子筹划学校选择。潘女士先后考虑了海南海口某公立学校、某知名私立小学,最终决定将孩子送入了邻县的一所学校,全家租房陪读,可谓现实版的“孟母三迁”。
潘女士解释,之所以这么折腾,是对无法预知的未来社会的恐惧,害怕当前的应试教育给不了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并胜出的能力。
作为媒体人的潘女士,一直关注着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颠覆着传统工业和岗位布局,某项技术的进步可能于一夜之间替代掉一个行业或某个工种。类似这样的预测都让潘女士倍感焦虑。
“当前教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转型,无论是教育目的、评价方式,还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都跟不上快节奏的技术进步,有想法、够实力的家长在努力寻找突破口。”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段会冬说。
一些高举改革大旗或以出国为目的的民办国际学校更是受到家长追捧。今年9月开学的海口哈罗礼德学校小学每学期学费超过10万元,但学位一经推出就收到近千份申请书,开学时各年级均已满额。
“实力不足的家长不是不想突破,是高学费、高接送成本将大多数人挡在门外。”海口白沙门小学的荀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量高收费民办学校的出现,无形之中加重了家长们教育选择的焦虑,并让他们因孩子向上流动愈加困难而愈感无力与焦灼。
实际上,无论哪所学校都不能保证孩子“未来无虞”。无论世界怎么变,无论接受何种形式的教育,最需要习得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自杀、抑郁多发,家长成了惊弓之鸟?
今年以来,有关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不断爆出:江苏常州一小学生作文被指负能量而跳楼、深圳一初中生期末考试作弊被发现而跳楼、山西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发现而跳楼……家长们惊出一身冷汗:如今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怎么这么弱?我家孩子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问题?孩子的一点点心理问题都会让家长成为惊弓之鸟。
近期,海口市民赵女士被心理学博士邻居提醒要多关注大宝心理健康。邻居说:“曾听到孩子询问同龄小伙伴‘有没有想过自杀’,这很可能是孩子对现状不满试图以极端方式报复家长。”
猛然间收到这一提醒,赵女士心绪难平:尽管在决定生二宝之前,她就仔细思考过二宝的到来对大宝的冲击,并始终采取更多关注大宝的育儿策略,没想到大宝竟心生如此极端的想法。赵女士说她“甚感心累、不知所措”。
海口市美兰区教育局局长梁东喜告诉半月谈记者,受学习压力、社会紧张情绪、家庭环境甚至过度呵护的养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今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的数量比一般疾病的数量还要多,还要严重,但同时又被社会忽视。而当前各级各类学校虽已开始重视和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老师,但数量仍然严重不足,各科老师更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教学方法。
“今年前来问诊的病人中,中小学生占很大比例,10个问诊的孩子中,有2到3个有自残行为,看着孩子们手腕上一道一道口子,十分心痛。”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康延海说。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校长袁卫星在其朋友圈中呼吁:“先别急着生二娃,先学学儿童心理学,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别再‘无证驾驶’了。”
“知识教育很膨胀,生活教育很干瘪,甚至是反生活教育,这必然让孩子失去根基,碰到一点挫折就容易走极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这或许是当前孩子心理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
他说,生活教育是家庭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家庭里首先要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会做饭、搞卫生,懂得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抵御所有不良诱惑、心理侵蚀的最佳防御力量,生活教育丰富的人在碰到挫折时,除极端选项还会有很多其他选项。“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家庭要做好生活教育,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孙云晓说,这也是家长最擅长、最便捷、最让孩子受益的教育。
3 拖着孩子奔跑,超人式父母才能成就孩子?
“想让孩子学习好,爸妈要比孩子更努力”“只要方法得当,熊娃都能变牛娃”……类似观点的文章在网络热传,受到众多家长推崇。
近日,一篇题为《文科妈被逼辅导理科娃,中国式虎妈的超人之路》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写道,儿子高中三年,全家团队作战,特别是其妻子全程参与辅导孩子学习,助力儿子提升成绩,最后孩子顺利考入武汉大学。
作者随后又在多篇公号文章中强调,他不觉得“扶上马、送一程”的教育理念有问题,反而认为当下家长的强烈焦虑主要来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陪伴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作者一家人因为参与其中,所以从没真正焦虑过。
文中作者妻子的超强付出引发家长热议,有敬佩的,更多的是质疑:“妈妈太要强,控制欲太强了”“这种家长紧一紧成绩就上去,家长一错眼成绩就下来,到了没人管没人看的大学会变成什么样,真的不好说”“可惜了妈妈那么多的黄金岁月”……
半月谈记者发现,在中高考拼杀的战场上,相比于可以深度参与的一些家长,确有很多家长因被孩子拒绝帮助而倍感焦急。海口胡女士便是如此,她儿子就读高三,疫情后成绩下滑不少。
“我经常夜里惊醒。”胡女士说,她希望能像初三时一样,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制定学习计划,高三冲刺关头加把劲儿。然而,孩子拒绝了她的参与,被迫只能陪伴观战的胡女士感到不知所措。
“教育就是要唤醒沉睡的巨人,这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力量。家长与其与孩子一起参与中高考竞争,不如赋予孩子把握自身的力量。”孙云晓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解和尊重。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家长要激励孩子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这样他内在的“发动机”就会强劲转动,孩子才能成长起来、独立起来、强大起来。(来源:半月谈 记者:赵叶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