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暴走30公里给学生收发作业
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他会现场讲解。
王金良把作业本发给学生。
王金良每天凌晨5点多就要出发前往学生家。
58岁乡村教师坚持了37年的教学习惯被疫情改变,可无法改变的是他守护孩子们未来的决心。于是,红色双肩包成了他的“装备”,清晨5点半出门,每天暴走30公里,连续40多天,挨家挨户收发作业,风雨无阻。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一名平凡乡村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见习记者 艾陆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一鹏
遇到新挑战
只有一半左右学生交作业,质量也不行
今年58岁的王金良是浙江衢州常山县辉埠镇双溪口村人,目前在宋畈中心小学东鲁分校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分校的校长。学校的规模不大,总共只有152名学生,六年级的孩子最多,有35人。
作为一名执教37年的乡村教师,王金良早已习惯了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词。但受到疫情影响,从2月10日开始,常山县辖区小学的学生们都在家上网课,对于乡村的孩子和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挑战。
因为条件有限,辖区学校的网课是由常山县教育局与地方电视台对接,邀请了县里的名师统一录制好不同年级的课程,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在电视上播出,孩子们在家里通过电视学习,这种方式被称为“空中课堂”。王金良等老师也会在同样的时间段收看节目,再根据网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作业,但没过几天,他就发现了困难。
“35个学生,只有十来个能把作业交上来,质量也不行,错误的地方很多。”王金良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平时在学校里,一篇课文会教2至3课时,讲得比较详细,学生遇到不会的可以及时提问。但电视录制的网课里,一篇课文1节课就上完了,孩子跟不上。“教学速度比较快,学生不太适应,我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哪里有欠缺。”
此外,乡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之前出去打工,因为疫情滞留外地,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爷爷奶奶使用“老人机”,不会上传作业,更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
采用“笨办法”
每天凌晨5点多出门,暴走30公里收发作业
“连我都不太懂电脑,手机改作业也不太方便,更别说这些老年人。”但六年级非常关键,毕业班的孩子不能被耽误,于是王金良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每天上门给学生收发作业。
王金良计算过,35名学生分布在4个行政村,从自己家出发,绕着4个村走一圈大约15公里,以他的速度,要走两小时,一天两趟就是四个小时。“不难,我家距离学校大约5公里,平时都是走路上下班,已经习惯了。”
2月28日是王金良出门收发作业的第一天,为了节省时间,他选择了7个同学家当作业的“收发点”,家距离较近的几位同学都到一户家里拿作业,这样还可以对大家都不太懂的知识点做集中讲解。
每天凌晨5点,天还没有完全亮,王金良就起床检查出门需要带的东西:一只红色的双肩包,里面装的是昨晚批改好的35本家庭作业。他要在5点半出发,前往第一个学生徐济邦的家里。厚厚一摞作业本分量不轻,王金良背在身上却健步如飞。“村子间的乡道并不难走,现在都是水泥路或沥青路,很平整。”
6点钟,学生徐济邦准时等在门口,他家是王金良送作业的第一站。从老师手中接过自己的作业本,徐济邦看见里面已经圈出了需要订正的地方,王金良还在本子上针对难点做好注释。如果时间来得及,他会询问徐济邦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现场讲解。
说起为什么要选择步行,王金良有自己的想法。“我不会开车,家里虽然有电瓶车,但我更喜欢走路,既能为学生树立锻炼身体的好榜样,沿路还能跟老乡们打招呼加深情感。另外,我也想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王金良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这次寒假的时间长,他发现学生在家上网课的状态不佳。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上课有老师督促,现在在家里,孩子会偷懒,想着多睡会儿,我去收发作业的时候,还会看见有爷爷奶奶帮忙来拿作业的,这样不太好。现在我每天会定点走到学生的家里,这样大家都逐渐熟悉我到达的时间,家长也会帮忙督促。”看到王金良到来,有的家长会提前准备好水果和茶水,让他休息片刻。“王老师天天走这么远来收发作业,监督孩子的学习,真的很辛苦,我们心里过意不去。”一位家长这样说。
上午七点半,王金良回到家里,休息一会儿后开始观看“空中课堂”,跟随县里老师的课堂教学做笔记,准备当天布置的作业。下午三点半,他再次背上书包出门,去收学生做好的作业,再次回家时,已是黄昏。疫情期间,村里外出的人很少,常常只有王金良一个人背着有点卡通的红色双肩包走在乡间小道上,偶尔会有村民和王老师打招呼。傍晚六点,王金良开始在家批改学生的作业,标注重点,晚上八点,一天的工作才全部结束。
效果很明显
孩子们现在的作业质量好多了,态度也认真不少
从2月28日到4月13日,一共四十六天,期间王金良除了因为突然痛风发作,在大家的劝说下骑过电瓶车,一直都坚持步行给学生们送上批改好的作业。
4月13日开始,学校要求老师们每天上午8点返校备课,下午则根据情况给孩子们开展教学活动。王金良和六年级的另外三门学科老师商量了一下,大家决定沿用“定点授课”的方式,选择四个同学的家作为上课点,每个点安排七八名学生,由各科老师错开时间轮流去给学生上课,帮助学生逐渐调整回在校学习的状态。让王金良欣慰的是,孩子们现在的作业质量明显比最开始好多了,态度也认真了不少。
常山县宋畈中心小学东鲁分校的老师都很佩服王金良的拼劲,学校的叶老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金良是个非常朴实的老师。“他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班主任28年,曾获常山县教育系统‘最美教师’、 ‘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7年来王老师一直坚守乡村教育一线,是师生及家长心目中的模范教师。”
他的心声
孩子们靠学习改变命运 我不能辜负这份期待
再过两年,王金良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当了多年老师,他的心里对这份职业有着留恋和敬意。“1983年7月我第一次走进课堂接触教书的工作,并不是专业出身。当时村里的老师很少,我接受过教育,于是被学校的领导找去代课。站上讲台以后,学生们想学的太多,我更发现了知识的重要,于是又去自学考试,读了本科文凭,从一名代课老师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从自己家到学校,再到每一个学生的家,王金良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周围的风景都万分熟悉,也更明白乡村孩子念书的困难,他的心里始终有份执拗,要对得起每个教过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紫牛新闻记者也了解到,正是因为王金良老师守护学生的这份爱和赤诚,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还专门给他颁发了天天正能量特别奖。
对乡村孩子而言,外面的世界包含的知识远比书本上丰富,而村里的教学环境和质量相比城市较为落后,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时间才能上一个好初中,在面对更难的知识时才不掉队。
“我出生在山里,也长在山里,学在山里,我们这里的孩子,有的家庭条件不太好,住着泥瓦房,他们的知识和见闻并不丰富,父母又在外地打工,不能陪伴在身边。这些孩子都抱着走出大山的期待,靠学习改变命运,我不能辜负这份期待。”王金良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