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园丁 无愧于心
——记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红卫小学特岗教师陈美荣
贵州省黔西南州教育局宣传法规科 陈泰权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虽然身居偏远山村,心里却很明白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虽然平凡,她的脊梁却支撑着孩子们的未来;虽然清贫,她的双手却托着同学们明天的希望。是的,她甘为人梯,吃也清淡,穿也素雅,面对大干世界,她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着无怨无悔的人生。对于青春的写照,就像她自己曾写的自勉小诗《青春无悔》所描述的:
我是山谷里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
没有湖泽的水平如镜
没有大海的壮阔不已
只能在大山里
磕磕绊绊
蜿蜒曲折
奔流不息
无影无形
无声无息
终难激起滚滚波涛
但青春无愧无悔
因为她曾在田野的一隅留下过奔腾的足迹
……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对于陈美荣来说,在选择这份平淡的时候,她也曾犹豫过,彷徨过,困惑过。到底该不该选择乡村教师这一职业?吃饭、走路、睡觉的时候都在想。之所以如此困难地选择,是因为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看得无比神圣,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使命。带着困惑与彷徨,带着毅然与坚定,她踏上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漫漫旅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三年的特岗教师职业生涯,她已度过了两个多春秋,但是第一天到学校任教的情景犹如播放数遍的老电影仍历历在目,滴滴在心。2009年8月31日,她简单地收拾了行囊,坐了六七个小时的汽车来到罐子窑镇,挤上了去目的地的小货车,一路颠颠簸簸,夹杂着似懂非懂的谈笑声,带着山野的冷清与寂寥,带着初秋的丝丝凉意,来到了就任的红卫小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学校虽小,但也干净,心也就稍微平静了些。方便面解决了晚餐后,打了个地铺,带着全天的疲惫入睡,半夜里她被地上的潮气冻醒,因此还得了重感冒,白天吃药会好些,晚上又复发,一个感冒整整拖了一个多月,这些都是暂时的困难,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很快便得到了解决。最难以适应的还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天气,一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都被大雾笼罩着,有时雾大的时候,能见度还不足一米,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总是很压抑。冬天的温度特别低,常常是零下几度,空中弥漫的雾气落到地上结起了厚厚的冰,这样的天气,一是交通出行特别不安全;二是长期骑摩托车出入,容易患风湿病。两年工作下来,她的手臂和腿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痛,天气变化的时候,常常是痛得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虽然生活上遇到过重重困难,但她的心却丝毫没有动摇过,她常常安慰自己说,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就要无愧于心,无愧于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无愧于一颗颗纯洁而幼稚的心灵。
渐渐地,她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教学和同学们的生活上,自己的困难已经不再是困难。刚到学校,她接的是四年级,由于学校缺乏老师,在进行英语、语文、数学三科教学的同时还担任了美术、体育、科学、品德等科目的教学,自己也就成了传说中的“万斤油”。每天除了做两顿便饭,保证基本的睡眠和少量的体育锻炼外,其余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只要是自己所任的学科都精心备课,丝毫没有怠慢,这样的生活虽然充实,但有时也让人疲惫不堪,还好能从学生们身上找到些许的安慰。有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能得到陈老师教我们,真的很幸福,因为她的每一堂课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惊喜,好期待明天的课早些到来。”读到这样的话语,她流泪了,觉得自己不管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刚开始接管四年级的时候,为了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她对班上的学生作了一次基础的摸底考试。结果大大出乎预料,全班32名学生中,数学有十来个连个位加减法都不会算,乘法口诀也仅有五六个能背诵,语文的拼音字母会拼读的只有两个,基础的语文卷子仅有两个及格,有四个零分,平均分不到25分。英语的及格率为零,仅有一个考上四十分,这样的结果太令人吃惊了。她的脑子里不断涌现出疑问:现在的农村教育怎么了?作为一名力量微薄的特岗教师,针对很多学生厌学怕学的现状,该怎么做?为了从根源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对班里的学生一一做了家访,也是通过家访让她亲身体会到了学生上学的艰辛,其中最远的一个学生上学来回要走四个小时,在她们村里其实有一所小学,但是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大老远跑来红卫小学就读。还有两个学生家住在麻地,听学生说那里过去患麻风病的人很多,因此而得名,据一些家长介绍,外面的人一般都不去麻地,因为麻风病会传染人,这里的学生去读书也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他们拿东西给别人吃都会遭到拒绝,这里的孩子平时说话总是怯生生的,也许他们心里布满了自卑的阴影,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也很少和别人说话。作为一个特岗教师,她想办法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尤其是那些生活中有阴影的农村孩子。
通过家访,她了解到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在家从不主动学习,整天放任自流。在家的家长也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能给学生任何学习上的辅导,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读书也没有什么用,意识淡薄,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这样差也是情有可缘的。要解决这种状况,首先她只能让学生尽量在学校就完成学习任务,每天放学后她都给孩子们义务辅导一两个小时,帮助他们学习任务做到天天清。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她收集了很多励志的事例运用到教学中,以此树立学生的信心,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改变他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再次,了解到一些学生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她对这些学生给予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除此而外,还加强了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尝试改变他们“读书无用”的观点,让他们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通过努力,这些孩子变得更加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都能够认真、快乐地学习了。
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她在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改进:一是进行团组式教学,把三张课桌组成一组,每组六人,同学们面向黑板呈“U”字形坐,为了防止学生斜视,小组之间每天换一次座次,每大组之间一周调换一次座位,每组里分派优差对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教学。对于一个知识点,先学懂的学生为不懂的作二次讲解,甚至多次讲解,通过反复地重复,基础好一点的通过对他人的讲解加深了印象,基础差的也加深了理解。这样安排座次,她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方面,便于小组之间资源共享。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学生的课外书特别缺乏,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带来与其他组员交换分享,把工具书等带来共同使用。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讨论,互相交流,大胆发言,改变课堂上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桌子摆放方式,最多是前后桌交流,只能够达到4个同学讨论交流,但是经过改进以后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二是进行积分制课外阅读教学管理。她从图书室借了些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用自己的钱买了些个人觉得特别适合少儿的读物,征集了同学们手里的个人书籍,在班里办了个阅览柜,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或放学以后的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从学习课外古诗文、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完成作业情况、动手能力情况、预习情况、回答问题情况、集体进步情况等各方面实行加减分政策。这样,各组里积极的学生会督促那些平时学习较懒散的同学加强学习,各组员之间形成一个小团体,都想着为本组积分,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积分统计,并在每周评出两组“最佳进步组”,积分最高的两组可以得到小小的实物奖励。通过长时间的引导,同学们喜欢上了课外阅读,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竞争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级领导发现了她的做法时说道:“在这样一所点上小学,能有一位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特岗教师在引导着全校的教育改革,真是难得啊!”还临时决定邀请她参加普安县教师座谈会,介绍她所做的教学改革方法,当时她真是受宠若惊,但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
鲁迅先生曾说:“成功的道路上只有努力者的足迹”,在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带动下,很多学生都培养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感觉到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太短。离家远的学生为了能填饱肚子,放学后能多些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便从家里自带便饭到她的宿舍加热吃了以后,继续在教室里学习一两个小时才回家。离家近的学生也自主要求来学校上晚自习,他们说要把以前浪费掉的学习时间补回来。看到同学们好学的举动,看到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她再次把个人的休息时间压缩得更紧了,每晚都到教室为他们义务辅导。下晚自习之后,看着一把把手电筒在乡间的小路上渐行渐远,她似乎看到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曙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全县的统考中,她任教班级的英语获得县级第一名,语文与数学也名列前茅。班里再也没有考零分的学生,及格率也显著提升。几个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能背将近两百首课外古诗词。那些成绩比较落后、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了,特别是家住麻地的余陪娟同学,英语成绩由原来的十多分上升到了七十多分,语文由原来的十多分上升到了六十多分,平时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自信了。
看着同学们在自己两年艰辛的培育下,一天比一天进步,她感到很欣慰,因为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得到了回报,这回报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一名乡村教师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而感到的骄傲!
曾经有人这样问她:“你这样拼命的工作值得吗,真不明白你这样努力能得到什么?”。是的,认真对待学生,确实没有得到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其实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是每个人对收获的期盼与理解不同而已。在去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买了几斤水果糖,分发到每人的手里也就是一颗,很多同学拿到糖便剥开塞到了自己的嘴里,而她所带的班级里有十几个学生却不约而同地把糖塞到了她的衣兜里说:“老师你辛苦了,我们想把糖给你吃。”这些学生中就有住在麻地的余陪娟同学,对于家庭贫寒的她来说,也许从没尝过这种水果糖的滋味,她的眼神有些犹豫,那犹豫不是舍不得那颗糖,而是怕同学们说她拿的东西会传染麻风病,怕老师不吃,于是陈美荣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她把糖剥开塞到了自己的嘴里。顷刻间,她脸上的顾虑转化成了甜蜜的笑,看得出她的心里比吃了那颗糖的同学要甜得多,虽然这些只是瞬间的举动,但也许值得她终身感动,这也许就是她滋生想为教育事业付出毕生的原因。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家庭,回报社会,这就是作为教师人生精神财富的收获吧。2011年10月,经县、州教育行政部门推荐,陈美荣作为黔西南州先进教师代表参加贵州省师德论坛并作主题演讲,为全省先进教师代表中唯一一名特岗教师。
陈美荣的事迹传开后,引起省教育厅和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12年2月29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记者深入罐子窑镇红卫小学,实地了解了陈美荣的工作、生活情况,通过走访群众、人物专访等形式,对她的典型事迹进行全面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外语新闻频道“两会”专题栏目3月12日播放了陈美荣的事迹。
把教师职业道德融入于心,实践于行,这就是陈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