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兴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夜幕下灯火辉煌的兴义 张 霆 摄
万峰林 张 霆 摄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勤劳善良的兴义各族干部群众,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战天斗地,顺利完成了历届市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从市第一次党代会把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及其它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保证‘七五’经济计划的全面实现,到历届党代会相继提出的“两步走”“三件大事”“三大文明”“三化一业”“两大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再到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加速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全力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城市”主题,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奋力赶超,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义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兴义视察指导工作,并对兴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兴义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坚持不懈、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在全省88个县(市)排第8位,全国经济增速最快县(市)排第2位,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排第51位;2018年,兴义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和投资潜力100强;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成效明显,成为贵州省唯一获得国务院督查表彰的20个县(市)之一,2016年被列为国务院免督查县(市)。1979年,兴义市地方财政收入仅624万元,1987年翻了一番,达到1525万元;到1990年,又翻了一番,达到3192万元;1994年跨上1亿元台阶,2007年超过10亿元,2018年增加到36.34亿元,年均增长19.6%。
……
由于成绩突出,兴义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永久会址、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西部旅游明珠、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市、中国魅力品牌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一个又一个“国字号”荣誉花落兴义。
回顾兴义70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广大干部职工和全市各族人民奋勇争先、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
艰苦创业 穷乡僻壤换新颜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兴义区位优越,辐射面广,距贵阳357公里,距昆明362公里,距南宁525公里,处在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区域,素有“三省通衢”“黔桂锁钥”之称。1949年12月,兴义解放。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原兴义县,设立兴义市,1988年3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治理体系的重大改革、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从此,兴义活力迸发、魅力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解放初的兴义,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百业待兴,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生活极为贫困。1949年,全市人口25.6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5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9元,粮食产量48470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5元。
1953至1957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精神,兴义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发展初步复苏,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53年的2201万元增加到1957年的248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953年的78.6:6.5:14.9调整为71.5:11.7:16.8。人均生产总值从84元增加到89元,粮食产量从67335吨增加到90130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4万元增加到1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24万元增加到11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元增加到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1元增加到265元,财政总收入从22万元增加到90万元。到1978年,全市人口增加到47.1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6905万元,年均增长5.76%。粮食产量增加到135658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344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92元,财政总收入增加到720万元。
通过努力,兴义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597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8.61亿元,是1979年的114.85倍;农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358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3.71亿元,是1979年的121.9倍;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135925吨增加到2018年的177835吨;蔬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2018年,蔬菜产量592473吨,牛存栏87375头,猪存栏315082头,羊存栏47393头。
深化改革 经济社会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兴义市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根本主题和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突出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加快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增强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兴义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兴义市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全面小康的40年,也是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70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人均GDP不断提高。197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有130万元,1985年达到1198万元,1993年达到1.61亿元;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跨越,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3.01亿元;到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31亿元;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7028万元迅速跃升至2018年的450.0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是1979年的128倍,年均增长12.6%,经济总量位居全州第1位、全省18个城区方阵第6位。1979年,兴义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028万元,之后连续跨越,1983年上升到1亿元,1994年上升到11亿元,200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2年超过200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400亿元的历史新台阶,2018年完成450.07亿元。全市人均GDP从1979年的147元增加到2018年的54043元。
——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改革之初,兴义市主要以供水供电等民生国营工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857万元。上世纪80年代贵州醇的问世,在兴义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90年代,兴义的工业又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以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兴义卷烟厂、贵州醇酒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含税率高的龙头企业。70年间,兴义工业从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先后建成了清水河开发区、威舍开发区、洒金手工产业园、马岭轻工业园、下五屯—敬南农副产品加工园,形成了以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制药、酿酒、轻工业等八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基础工业。
199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3亿元,1996年超过10亿元,达到10.59亿元,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7.50亿元;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引进新能源发电企业2家,生物能发电企业1家,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改革开放以来,兴义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转变到现在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先后建成了敬南十里坪、木贾枫塘等农业园区5个,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14万亩,园区产值达18.75亿元;成功申报“黄草坝石斛”“七舍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养殖结构涵盖矮脚鸡、大牲畜、精品水果、干果、烤烟、茶叶、蔬菜、花卉。
按照“鸡草畜果叶花”发展思路,兴义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安格斯肉牛、艾草、三角梅、百合等特色产业。目前,有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2个;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基地达62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6个、地理标志6个。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9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带动,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0:24.0:25.0;到1993年,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0:50.92:3.1;到2009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39.2 :48.8;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3:4.8:56.1,与1979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98%,提高28.78个百分点。
——百万人口城市框架基本成型。70年来,兴义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兴义大道、桔山大道、文化路、景峰大道、坪东大道及三环线等城市主次干道长达355公里,百万人口城市路网框架基本成型;配套建成那坡立交桥、“三馆一场”、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马岭河峡谷湿地公园、人工湖、中央水景公园等大批市政功能配套设施。城区面积达73.4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11.84倍;城镇人口45万,是1978年的12.23倍。特别是1993年以来,“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区域性百万人口和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启动了桔山新区开发建设,到2014年丰都新区路网框架建成投用,形成了黄草、桔山、坪东、下五屯、兴泰、木贾、丰都、马岭为中心的八大城市新区,人均公园绿地10.45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0%,城镇化率达到58.05%,百万人口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旅游业蓬勃发展。70年来,兴义游业从无到有,一路高歌猛进,形成了“一城三景”与多景点深度相融,产、城、景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目前兴义市拥有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万峰湖、贵州醇共4个4A级景区。通过连续举办四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重大活动,兴义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餐饮酒店、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兴义旅游持续呈现井喷,旅游收入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把兴义市打造成国际山地旅游城市的标准来思考、规划、建设、实施项目,相继规划建成了木贾、桔山两大物流园区,浙兴商贸博览城、中国·木贾商品批发物流城已建成营运。
决战贫困 上下同心奔小康
兴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兴义市坚持“六个精准”,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以夯实基础为先、产业为本、易地搬迁为重、“三个保障”为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确保打赢脱贫攻坚各场战役;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兴义市按照“高标准落实安置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项目、打造三生四宜居住区”的统筹规划,利用经济价值高、区位优势突出、功能齐全的城市规划区坪东洒金新城、木贾物流城、马岭浙兴商贸城、丰都胖山等地,为搬迁群众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的新市民居住区。同时,兴义市在新市民居住区周边规划建成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教育园区、旅游景区和医疗康养区等服务项目,实现了新市民在家门口就业、就学、就医目标。目前,兴义市14个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共完成搬迁入住10663户48153人,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其中,市内搬迁11267人,外县跨区域搬迁36886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2017年底的1152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9.8%降至1.33%。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州委七届八次全会、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抓力量聚焦行动”,确保尽锐出战,2019年7月26日,兴义市又从市级各有关部门、国有公司选派了711名同志到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村(社区)前沿指挥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每一位被选派人员发扬苦干实干作风,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选派到村(社区)指挥所的人员“任务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服从乡镇(街道)安排、遵守工作纪律、履行工作职责,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各项脱贫攻坚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按照“三跟三走”(公路跟着农民走、产业跟着公路走、农村跟着产业走)的工作思路,兴义市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战略,全力打造“内通外联、路域洁美、便捷舒适、服务优质”的公路新格局,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编织了一张坚实的公路网,民用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兴义机场2004年7月通航运营,圆了兴义人民的蓝天梦;南(宁)昆(明)铁路(兴义段)于1997年12月开通运营;汕昆(兴义段)、晴兴(兴义段)、盘兴(兴义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9年8月2日,经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环城高速重难点工程——双山隧道安全顺利贯通,工程总进度接近六成。70年间,兴义市全部完成了县级公路、县乡道路提等升级改造,2015年通村公路通畅率达100%,今年年底,保证通组公路全面完成。2017年以来, 客运东站、客运西站、客运南站及清水河、马岭等18个县乡客运站建成投用,全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人民群众出行日趋便利,全市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兴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能力等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兴义市已投资13.5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12座,共修建污水收集管网38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12.38万吨/日;石漠化治理、园林绿化等工作成效明显,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71%,城乡面貌华丽嬗变,兴义“气质”和“颜值”显著提升,“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
——科教兴市战略全力推进,综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70年来,兴义市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构建现代人才、教育和科技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科教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围绕“两区三园”产业布局、“煤电+”“康养+”两大产业集群,深入开展招商引才、项目引才和技术引才等专项活动。全市已创建了两个省级示范性高中(兴义中学、兴义五中),一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兴义职中),兴义八中晋升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跻身全国百强高中行列。建市以来,兴义近百名莘莘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教育成绩令人鼓舞。
——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目标,兴义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兴义市医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实施了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远程会诊室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力度更加有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就业等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同时,兴义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兴义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农村地区交通、物流、通信等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为全市消费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需求强劲,购销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同时,居民消费逐步由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验类消费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通过努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9年的338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44.64亿元,年均增长15.9%;2018年,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2.97亿元,是1979年的170.48倍,年均增长13.7%;2018年,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67亿元,是1979年的30.9倍,年均增长9.0%。197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2元,到1995年突破1000元,达到1330元,到2017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40元;2018年完成12078元,年均增长12.4%。197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13元,到1989年突破1000元,达到1037元,到2007年首次突破10000元,达到11411元;2018年完成32369元,年均增长11.5%。1985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3084万元,到1998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92亿元,到2018年,全市住户存款达到296.91亿元,是1985年的962.74倍,年均增长22.4%。
——政治建设成绩斐然。兴义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力以赴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导向,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查处了一批窝案要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大、政府、政协认真履职尽责,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作用积极发挥,形成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局面。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讲正义、讲信义、讲情义”的城市精神与市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兴义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海阔天高任飞跃,风正潮平好扬帆。开放包容的兴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将继续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不忘发展的初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坚毅的步伐,再战新时代,奋力谱写美丽、富强、文明、开放、健康、幸福“六个兴义”新篇章!(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