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夏管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迁入、繁殖的高发期。兴义市通过组织专业化队伍,采用自动化测报仪、无人机等新设备,推广诱捕器、生物农药等绿色技术,对全市6万余亩水稻进行绿色防控,助力水稻丰产增收。
农技人员和村民组装诱捕器.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危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之一,七月中旬是成虫迁入的关键期。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水稻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指导村民安装稻纵卷叶螟诱捕器,再按照每亩一套的标准安插到稻田里,诱捕稻纵卷叶螟成虫,减少下一代幼虫的发生。
兴义市农业农村局副高级农艺师徐元柳介绍道:“诱捕器属于绿色防控中的理化诱控技术。我们此次采购的昆虫信息素是稻纵卷叶螟双性信息素,这意味着雌虫和雄虫都能被诱捕到,效果更佳。大约40天左右,我们再来更换一次信息素也就是诱芯,总共两次差不多就到了水稻收获的时间。”
农技人员安插诱捕器
今年,全市在水稻种植较为集中的万峰林街道、马岭街道等多个乡镇(街道)示范推广捕器,涉及1200余亩1200套,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村民张启坤说:“诱捕器是免费发放给我们的,让我们安装好后拿到自己家的田里进行安插。这个诱捕器能杀虫,用了它,我们就能少打点药。虫子少了,谷子也会长得更好,品质和米质都会有所提升。”
农技人员投放赤眼蜂球
兴义市还创新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基地投放500亩共1500个赤眼蜂球。投放的赤眼蜂可以将卵产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卵内,吸食害虫的营养成分使其死亡,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兴义市远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兴国表示:“我们每亩投放一万粒赤眼蜂卵,主要防治对象是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周期长,从水稻现阶段一直到收割,都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基本可以做到不打杀虫剂,实现农药零残留。”
农技人员了解水稻田间管护
同时,兴义市通过组织市级、乡镇40多名植保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开展病虫防治工作,并结合水稻种植主要坝区的十余台自动测报仪,对田间的虫害、气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兴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国良介绍说:“摄像头拍摄后上传至后台系统。后台了解相关数据后,结合田间检测情况,分析某个时间的成虫密度。当成虫密度达到一定量时,我们就会发布病虫情报,进行统防统治。”
万峰林万福村水稻基地
近年来,兴义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上,将病虫害防治关口前移,通过前期的药剂拌种技术,在育苗期间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在管护期间,组建5支专业统防队伍,调配10余台植保无人机开展好水稻统防统治工作,以“人防+技防”的方式,确保粮食稳产增收。
杨国良表示:“夏季水稻抽穗扬花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期,下一步,我们将组织植保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比如稻+鱼、稻+鸭)、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模式,指导农户适时开展病虫害防控,同时增加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水稻增产增收。”
来源: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蕊丽 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