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地处黔、滇、桂三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1200米,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生态带,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1.02%,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3万个,被誉为“空气罐头”“小春城”。近年来,兴义市紧紧依靠群众,紧盯生态守护,助力农民增收和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为乡村建设探索了可供借鉴的“兴义路径”。
青山绿水永驻
纳灰河是兴义市境内的一条小河,是万峰林街道的母亲河,像一条碧绿的丝带,将万峰林的奇峰、布依村寨的炊烟、田垄间的生机悄然串起。初夏的纳灰河畔,20多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跑道在绿意中蜿蜒。奔跑其间,草木清香沁人肺腑,潺潺水声应和着脚步,仿佛在山水画卷中穿行。
谁能想到,这条滋养着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的“母亲河”,曾经是另一番景象。
“2005年以前,沿河的生活垃圾、污水都往河里倾倒,部分河段浮萍长满河面,白色垃圾随处可见。”下纳灰村党支部书记冯子荣回忆道。时代车轮前行中,发展与保护短暂失衡,让承载乡愁的河流一度被淤塞与污染扼住“喉咙”。
拯救纳灰河,成为一场刻不容缓的生态突围。兴义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展开对纳灰河的系统治理:清淤疏浚、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层层推进。治理不仅是复原,更是智慧的升级——低产林地被生机勃勃的经果林替代,生态屏障同时成了富民产业。
“治理中,我们不仅种柏树,还种枇杷、桃子。现在河水清了,山更绿了,村庄干净了,老百姓住着更加舒心。”冯子荣介绍,纳灰河生态逐渐恢复后,下纳灰村便开始常态化开展河道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组建了专门的队伍,每周两天开展环境卫生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立查立改。同时,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村里的通村入户路直通各家各户,停车场、小广场、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也为生态治理、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治理的刀锋准确切中人居环境的沉疴,兴义市以“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农村改厕、农村改圈,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破局,在纳灰河沿线村庄新建生物湿地污水处理系统60余个,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下纳灰村的“改头换面”折射出兴义市乡村建设的真切变化。2024年,兴义市稳步推进敬南镇白河村等2个村“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完成万峰林街道上纳灰村等3个“两改两治理”示范村打造。新(改)建农村户厕1800户,完成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个农村供水工程项目,农村污水收集治理管控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分别达64.49%、100%。
2025年,兴义市继续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10个“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和3个“两清两改两治理”示范村建设。常态化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成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建改造农村户厕685个,改造农村危房30户以上。
全民合力共建
怎么样才能筑牢生态之本、环境之基?兴义市的答案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行动者”,全民合力才能共同绘制“移步皆是景,处处显文明”的画卷。
在敬南镇白河村,“茶韵布依,田园白河”的规划蓝图,是村民合力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遵循。家家户户都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之中,“美丽白河是我家,保护靠大家”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实际行动。
“自家门前自家扫,公共区域大家扫。”白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普祥介绍,“我们落实‘门前三包’原则,划定农户卫生责任区,秉持户包门前屋后、小组包巷道的思路,常态化开展卫生维护。实行‘月评比、季考核’的方式,通过由寨老、村干部、党员组成的联户工作队,及时对村民卫生进行评比检查。”
“我们愿意依照村里的规划来美化家园,是因为通过‘寨老议事团’我们的意见都能得到重视和尊重。”村民严国祥说,“只要是大家一起商议的事,人人都会认真干到底。”不光是卫生打扫,在农房改造上,该村坚持因村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等办法,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注重对村落文化的挖掘,最大程度满足农户的不同需求,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房屋改造完成后,村民在房前屋后的有限空间里大做文章,充分发挥“五小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药园、小茶园)的作用,种植黑木耳、经营特色茶舍、栽种精品果蔬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闲置土地生出“金豆子”。
“以前老百姓的庭院杂乱无章,现在种上了蔬菜、鲜花、多肉,不仅环境变美了,还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白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吕元付说。
近年来,兴义市在提升人居环境过程中,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积分制”等,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让群众参与成为生态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的源头活水。
人心齐泰山移,兴义市农村人居环境取得的成绩不断得到上级肯定,自2020年以来,则戎镇冷洞村、鲁布格镇中寨村、洒金街道洒金村、乌沙镇牛膀子村、鲁屯镇鲁屯社区等10多个村入选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释放多元价值
“每月两千多元的收入,守着家就能赚钱,儿女也能更安心在外打拼。”威舍镇发哈村村民胡明进如今是旅游公司的一名保安。由于搞起了旅游,现在发哈村路边烤洋芋、玉米的摊点热气蒸腾,农家乐里饭菜飘香,旅游的“流量”正切实转化为村民家门口的“留量”。
这份转变来之不易。发哈村,这片铭刻着中央红军长征西出贵州壮烈历史的红色沃土,曾因规划滞后与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发展受阻,丰富的革命遗址资源鲜为人知。村民余伦启介绍,他家的住宅是“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可当时不管是村里环境,还是自家环境,都没法吸引游客。
转机出现在2021年,发哈村入选贵州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兴义市整合资源,投入超3000万元,为村庄注入新生机:不但花大力气进行文物保护,还把村内道路、路灯、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全面升级;同时进行全村的庭院美化、房屋亮化、环境美化,让红色与绿色共融发展。
如今,发哈村集体经济累计已达22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12560元增加到现在的19600元,红土地生机勃发。村党总支书记郎浩宇展望未来:“我们要把闲置民房改造成民宿,让客人留下来,深度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
发哈村仅是兴义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共美共富的一个典范。在兴义市,由乡村美而乡村游、由乡村游而产业旺、村民富的村子数不胜数,顶效街道楼纳村、乌沙镇普梯村、马岭街道营上古寨,以及万峰林景区内村庄,都通过融合之路走上了振兴坦途。
敬南镇白河村结合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通过庭院集中整治、污水整治工程、厕所革命等项目开展,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保留了青山绿水、田园乡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乡土味道,吸引贵州万峰岩食品有限公司前来该村“安家”,通过生产标准化的预包装羊肉粉产品,巧妙地解决了美食“带走难”的问题。游客在兴义大快朵颐后,只需轻点手机,就能把这份“能带走的兴义味道”分享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此外,贵州万峰岩食品有限公司精心培养了20多名本土主播,线上销售额每年稳定在200万至300万元,为传统美食开拓了极为可观的增量空间,也为当地羊产业发展带来希望。
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近年来兴义市以秀美山川、和美乡村为吸引,推动农业农村“接二连三”,大力发展精品水果、小黄姜、茶叶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2025年兴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兴义市将引进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0家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助推“黔货出山”,助力乡村振兴。
从“外在美”迈向“内在兴”,兴义市以生态为基础,以融合为途径,在青山绿水间给出答案:乡村振兴并非千篇一律,但合力共建才能共享美丽环境,才能以美为基础,共同创造富裕、幸福的生活。
来源: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