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星期日,恰逢白露时节,一则关于黔西南的旅游话题在社交平台悄然升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晒出在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的打卡视频,让这片镶嵌在云贵高原东南一隅的土地,凭借山水灵韵与人文温度再度“出圈”。
刚结束黔西南5日游的云南昆明游客沈恒兵,正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细细回味。翻出在纳灰村田间拍摄的画面,青灰色峰丛错落铺展,稻浪泛着温润的金黄,他的笑容在清新空气中格外真切:“走南闯北几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有灵气的地方。北纬25°这条线太神奇了,把山的翠绿、水的清澈、田的仓廪都揉在了一起,这趟旅行哪是‘看风景’,分明是‘住进了风景里’!”
同样被黔西南山水打动的,还有置身马岭河峡谷的摄影爱好者杨婷,朋友圈刚更新,便收获满屏点赞。照片里,瀑布水珠溅在礁石上碎成朦胧白烟,她的手轻抚镜头,掌心托着几颗晶莹水珠,配文“触摸群瀑悬练的清凉,这才是酷热天气该有的样子”。
“以前拍过不少山水,但马岭河的水格外有劲儿,拍出来的每一张图片都仿佛会动。”杨婷一边调整相机参数,一边笑着说,发朋友圈后好几个朋友追问地址,都想来亲身体验峡谷“雄、奇、险、峻”的自然景观。
正如游客们所言,地处北纬25°的黔西南,是当之无愧的康养胜地。这里的山,藏着自然巧思——万峰林万峰竞发,晨雾漫过峰丛时宛若仙境;双乳峰敦实圆润,依偎着田畴村寨,满是烟火气的亲切。
这里的水,带着灵动韵律——马岭河激昂磅礴,瀑布轰鸣间洗去城市疲惫;万峰湖澄澈悠扬,船行湖面时,山影倒映水中,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这里的人文,更透着深厚底蕴,布依族的蜡染里、歌声里藏着生活诗意,苗族的银饰手艺里凝着文化传承,二十四道拐的红色记忆里载着历史厚重……每一处都是自然与历史的珍贵馈赠。
“以前听人说‘北纬25°藏着秘境’,这次来才知道,黔西南的美,不只山水,还有人文的温度。”刚参观完二十四道拐的浙江游客周光磊,摸着复刻的二战军用卡车方向盘感慨,“走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听着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再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山水与人文的交响’。”
这般独特魅力,既源于黔西南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地质条件,更离不开州委、州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深耕。2025年,全州紧紧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从贵州电信·2025万峰林马拉松的活力开跑,到贵州省第四届健身气功气舞大赛的悠然展演,再到全国棒垒球运动员汇聚,一场场兼具运动活力与康养气息的活动,正吸引八方来客慕名而来。
游客的青睐,直观体现在数据之中。2025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2.23%,游客总花费同比增长13.86%,越来越多人循着北纬25°的坐标,前来聆听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律。
今年暑期,黔西南又迎来旅游高峰:7月至8月初,全州48个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5.9%,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77%;万峰林景区平均每日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景区内民宿入住率高达95%。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黔西南引流人数同比增长7%,消费金额突破1亿元,省外游客占比超五成,广东、浙江、云南游客成为主力军。
在这片充满吸引力的土地上,不少游客甚至选择长期停留。来自广东东莞的“新兴义人”杨永林,在兴义购置房产后,每年夏秋时节都会来居住数月:“白天漫步田野峰林,夜晚流连民族歌舞与星空灯火,比在家吹空调安逸多了!”
白日的热闹尚未褪去,夜幕下的黔西南更添烟火气。马岭河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早已人声鼎沸,兴仁盒子粑摊主冯远会忙碌在摊位间,手里的铁铲不停翻着食材,铁盘上的粑粑滋滋冒响、香气四溢。她额角渗着细密汗珠,脸上却始终笑意盈盈:“游客多了,收入自然可观,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不远处的盛世苗家民族风情表演现场,正传来《山水黔西南》的熟悉旋律。“走进黔西南,这片多情的山水,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歌词伴着晚风飘向人群,不少游客不自觉地跟着轻声哼唱。云南游客林晓站在人群中,指尖飞快点开手机录像,将歌声、掌声与眼前的热闹一并收录,他笑着说:“要把这‘唱着山水的歌’带回家,让朋友也听听黔西南的夜晚有多动人!”
如今,聚焦资源、客源、服务,黔西南山地旅游配套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探访。无论是在万峰林听风赏景、马岭河听水纳凉,还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听歌体验民俗,每一位游客都成了这场交响的“聆听者”与“传播者”。可以预见,北纬25°的黔西南,将以鲜活的姿态,让更多人来到这里、留在这里。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