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菜篮子”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振兴密码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回眸‘十四五’·黔西南高质量发展这五年”系列报道,聚焦全州全面推进“四新”“四化”实践,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学校等一线,采访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盘点过去,展望未来,真实记录时代变迁,推动全会精神在全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霜降时节,寒意时隐时现。在安龙县德卧镇白水河村的八光海子坝区里,点点头灯缀成流动的光带,在墨色田垄间蜿蜒。坝区负责人王定翠弯腰采下嫩油油的菜心,切口处渗出的汁液带着清甜:“这菜金贵,根上的土都得轻轻捋掉,不然过不了大湾区的检测。”
三个小时后,这些菜心将踏上前往深圳的冷链车,48小时内端上粤港澳市民的餐桌。
这条跨越1200公里的“蔬菜走廊”,正改写着黔西南与大湾区的产销版图。
自黔西南州与惠州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截至2024年12月,黔西南已建成3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总面积达4.5万亩,2024年外运蔬菜超30万吨,菜心产业带动100余万人次务工增收。这背后,是科技、市场与民生的深度交融。
“以前种菜凭经验,现在得看数据。”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剑介绍,基地引进的智能水肥系统能精准控制湿度和养分,我们的检测标准比国标还严三成。
在基地的分拣车间,工人正按照长度、色泽给菜心分级。“这捆菜心长度25厘米,无黄叶,品质佳,每公斤能多卖4块钱。”德卧镇白水河村村民郎发云手里的卡尺量得仔细又认真。
为匹配大湾区市场需求,黔西南制定了《贵州菜心》等3个团体标准,从产地环境到种植技术实现全流程规范。
这种精准对接源于市场调研。2023年以来,黔西南州主要负责同志组织企业赴惠州、深圳考察,发现湾区消费者偏爱脆嫩少纤维的菜心品种。
“我们立刻引进增城菜心、迟菜心等品种,还筛选出耐抽苔的秋冬品种,实现全年供应。”州农业农村局蔬菜专班负责人回忆,那次考察后便出台了菜心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兴兴安册望”菜心产业带。
品质提升带来了市场认可。在深圳海吉星市场,黔西南菜心档口前总有批发商排队。
“这菜放三天仍然新鲜,比大湾区的菜更耐储存。”州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毛启昌解释道,“黔西南作为‘贵州菜心’的主要产地,每天能卖出2吨黔西南菜心,回头客占七成,粤港澳的市民都认‘贵州菜心’这个牌子。”
在兴义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州配送中心,工人正将分级后的“贵州菜心”集中装箱,司机韩文权一边检查车厢温度一边坦言:“必须降到0℃才能装货,全程不能超过5℃。”他掀开保温帘,刚分拣好的菜心整齐码放在泡沫箱里,每箱都放着冰袋保鲜。这辆9.6米的冷藏车将连夜出发,明天一早抵达深圳。
“冷链是生命线。”杨剑对此深有体会。2022年,一批菜心因运输途中制冷故障,让企业损失不少。如今,金州农业自建了冷链物流中心,7台冷藏车实现“采收-预冷-运输”无缝衔接。
这种物流升级得益于政策支持。2023年,黔西南投入2260多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完善了11个项目的仓储物流设施,建成覆盖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冷链网络。
“现在从采摘到湾区餐桌最快28小时,真正实现‘今采明吃’。”安龙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发展规划股负责人耿士英如是说。
在香港蔬菜统营处一级市场经理罗家豪看来,时效保障让黔西南蔬菜具备了竞争力:“香港95%的蔬菜来自内地,黔西南的菜心能做到当日到港,新鲜度优势明显。”
2025年初,贵州蔬菜集团在安龙、兴仁建成6个香港专供基地,预计年供应2万吨蔬菜。
傍晚时分,德卧镇团山堡村村民邱南美拿着记工表去结算工资。“今天采了300公斤,挣了360块钱。”她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去宁夏务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挣八千多元,还能照顾孩子。”
近年来,黔西南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为抓手,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元途径,构建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兴仁市下山镇村民王明芳将4亩土地流转给基地,年租金3200元,夫妻俩在基地务工年收入超6万元,实现“一地生三金”。
企业的带动作用愈发凸显。金州农业不仅自建1529亩基地,还带动周边村民种植1100亩,采取“菜心+鲜食玉米+菜心”的轮作模式,亩均收益达6000元。
在坡妹镇联丰村蔬菜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鲁贵友介绍:“目前村里流转了100亩左右的土地,套种了茄子和铁头菜。
其中铁头菜已经采收400多吨,基地每天用工约40人;茄子今年至今已经采收了20多茬,产量有800多吨,预计能采收到明年元月份,还能再收1000多吨。接下来,我们打算再扩建50亩左右。”
东西部协作搭建的销售平台让好菜卖上好价。在“粤黔协作、黔菜广进”推介活动上,黔西南菜心已签下亿元订单。
“惠州的超市专门给我们设了专柜,线上直播带货更火,精品菜心礼盒能卖到每公斤30元。”杨剑透露,公司在大湾区已布局5个档口,形成稳定销售渠道。
“以前是单向卖菜,现在是双向合作。”在安龙县的贵宁合作基地,宁夏绿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正在查看菜心长势。
这个2300亩的基地实现了“夏秋在宁夏,冬春在贵州”的错季供应,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全年都能吃到优质菜心。
这种跨区域合作正在拓展深度。黔西南的食用菌、生姜等地理标志产品也陆续进入湾区市场,“兴义生姜”在广州的商超里占据了显眼位置。
“我们正在建预制菜加工厂,把菜心做成净菜,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杨剑的规划很清晰,要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
更深远的变化在乡村发生。
在北盘江镇青杠林坝区黄瓜种植基地里,90后网络主播龙芹正对着镜头直播:“刚摘的黄瓜口感清脆,48小时直达您家!”
电商让黔西南蔬菜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0%,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没想到种菜能这么新潮,我要把家乡的菜卖到更多地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李娜说。
从田垄到市场,从技术到产业,这条千里菜香之路,正书写着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