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黔西南的清风轻抚过万峰林层层叠叠的稻浪,穿梭于马岭河峡谷飞珠溅玉的瀑布之间,在峰林布依的夜色中流连,又推着万峰湖的轻舟缓缓向前,驻足在云屯生态体育公园的绿荫深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持续提升的旅游品牌影响力,黔西南已成为省内外游客避暑纳凉的热门目的地。其中,万峰林民宿集群通过“民宿+非遗+田园”的发展模式,已成行业现象级IP。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万峰林,远处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峰林与山脚下翠绿的稻田构成一幅水墨丹青。来自广东的王女士悠闲地坐在“阅筑”民宿的露台上,手捧书卷,沉醉在这如画美景中。“这里气候很舒适。”她微笑着说,“清晨推开窗就能看见云雾缭绕的峰林,骑着单车穿行在乡间小道,微风拂面,稻浪翻滚,连空气里都飘着稻谷的清香。”
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产业科科长余亚玲介绍,万峰林景区目前已有256家民宿投入运营,自今年7月下旬旅游旺季以来,万峰林景区民宿持续火爆,平均入住率超过95%,日均接待游客量达5000人次。
万峰林的民宿热潮,离不开黔西南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这里拥有令人向往的“21℃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的生态美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壮观的峰林奇景、飞瀑流泉,南盘江畔的湖光山色更是吸引了众多垂钓爱好者和摄影家。当地布依族村寨的人文风情和田园农耕文化,为民宿增添了独特魅力。
“我们主要是‘避暑+田园生活’体验,客人可以参与稻田抓鱼、蔬果采摘等农耕活动。”万峰林“峰叁”民宿主理人任国勇介绍。这家位于上纳灰村的特色民宿,今年暑期13间客房持续满房,接待了大量外地游客。
“我每天接待客人、整理房间都忙得脚不沾地。”万福村村民万恩豪一边整理客房一边说,“最近入住率特别高,有时候还没打扫完,新客人就已经到店等着入住了。”这位利用暑假勤工俭学的当地青年表示,虽然工作辛苦,但能在家门口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游客,让他对家乡的旅游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近年来,万峰林民宿业提质升级,逐步实现从传统农家乐向精品化、特色化转型。位于万福村的“榕宿”民宿以布依族传统石木老屋为骨,保留了青瓦石墙的乡土韵味,拱形窗棂引景入室,悬空茶台正对八卦田。步入民宿,扎染的蓝白纹样在阳光下流淌,草木清香萦绕其间。
“我们民宿以亲子课堂体验为主,草木染比较受欢迎。”“榕宿”主理人王艳亮说。这位从大连来的新兴义人,与妻子一起将传统草木染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暑期以来,民宿不仅保持90%的入住率,还带动了当地9名村民就业。“万峰林的山水和民族文化让我们一见倾心,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民宿这个窗口,让更多游客深度体验这里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晨雾中的峰丛像水墨画,在这里不仅能体验非遗技艺,还能从建筑的每一块青砖、每一道农家菜肴里触摸到鲜活的文化传承。”在“榕宿”的观景露台上,住客勾先生轻抿着茶感慨道。在他看来,万峰林最动人之处,在于自然山水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成了都市人向往的“山水栖居”理想之境。
夕阳西下,当稻田小火车“哐当哐当”地穿过“福”字造型的田园景观,稻田抓鱼让都市人重温儿时的乡野童趣,晚风掠过层层稻浪,散落在峰林间的民宿陆续点亮灯火。这片曾被徐霞客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喀斯特秘境,以其最本真的山水之美,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这里,每一家民宿都是一个文化驿站,每一位游客都能找到心中的诗意栖居。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王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