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育特色 项目促发展 绘就民族地区教育新图景
——兴仁市第一中学实施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小记
“在我们学校,现在有30多个社团,涵盖心理健康类、文学类、语言类、书法类、科学类、剪纸艺术类等多个领域,我参加的剪纸社团让我深入触摸中华传统文化,播音社团则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高二(23)班学生周志立的真切感受,道出了兴仁市第一中学以社团活动赋能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

作为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学校,黔西南州兴仁市第一中学在在《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指引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专家组的指导下,通过强师资、优课堂、兴特色、促均衡等系列举措,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建设三维发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成为计划落地见效的生动范例。
社团搭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跃升
兴仁一中将社团活动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构建起覆盖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多元社团体系。其中,剪纸社团由美术教师杨丹牵头,融合黔西南苗族、布依族非遗元素,形成“基础技法+民族纹样+主题创作”三阶课程。

周志立同学在参与剪纸创作时,不仅学会了苗族“蝴蝶纹”“百鸟纹”等传统纹样的剪制技巧,更深刻理解了剪纸艺术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通过指尖的红纸,我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慢慢树立了更清晰的价值观”。
除社团活动外,学校还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专家组指导下,打造特色大课间“经典诵读+功夫扇”活动,让学生在韵律与诵读中传承经典;推行“全校园全方位自主管理”,设置卫生保洁、文明就餐、课堂纪律等8类岗位,让学生深度参与校园管理。
这些举措助力学生全面成长,近年来,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超千人次,其中《科普实验项目未来太空车》获国家级二等奖,80余人次在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摘奖。
专家赋能,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专家们亲力亲为,从科研课题到教学教法,为我们提供了精准指导。”兴仁市第一中学校长卢玉斌介绍,在专家团队助力下,学校教师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目前,学校已获批3项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地区专项课题(含2项集体课题),19项州级课题通过立项;教师科研成果获省级奖2项、州级特等奖5项,13篇论文在中国知网公开发表。
化学教师周剑军带领团队开展的《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正是在专家指导下优化教学模式,其指导的学生在2024年贵州省中学生化学竞赛中5人获省级一等奖,课题成果还在区域内多所学校推广。
此外,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结合的方式,组织800余人次教师赴南昌、南京、厦门等地参与教研培训,联合兄弟学校开展13次教学研讨,1名教师获评“黔灵名师”,3名省级骨干教师、4名州级名师相继涌现,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坚实支撑。
质量突围,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攀升
项目校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上。据卢玉斌校长介绍,近两年学校高考成绩稳步提升,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8%以上,一本上线率接近60%,较项目实施前有所增长;先后荣获“贵州省招生考试工作先进单位”“黔西南州先进集体”等称号,被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硬件设施也同步升级,学校新建15间实验室与功能教室,为剪纸社团配备专业非遗工作室,修缮600余间学生宿舍,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
如今的兴仁一中,正以项目校建设为契机,在学生成长中注入文化底蕴,在教师发展中凝聚专业力量,在学校建设中彰显特色品质,持续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中力量”。
(黄莹)
编辑:江林